羅馬化運動則重複了古希臘歷史後對於古希臘文化思想的中世紀的反動。
在告訴海德格說她要寄贈一本《人的條件》的信中,漢娜也提到了這種「居間」:「如果我們之間發生的是正當的——我指的是『居間』,既非你也非我——那麼我會問你,我可不可以把這本書題獻給你。她延續海德格把真理作為無蔽(Unverborgenheit)的想法,海德格認為真理事件主要在人和物自身的關係進行,而她則是在人與人之間發現真理發生。
對她來說,根本沒有柏拉圖式的完美真理之光或是海德格式的從存有者到更加存有的提升。影射海德格對於公共領域中的閒談(Gerede)的期期以為不可,鄂蘭在一九五九年於萊辛(Lessing)的演說中說:「如果人們不反覆地討論世界」,那麼世界就會是非人性的(unmenschlich)。根據艾丁格的說法,在一九六○年的哲學巨作《人的條件》德文版問世時,她寄了一本給海德格,並且隨信寫道,「如果我年輕時沒有跟著你學習……」就不會有這個作品。如同海德格,鄂蘭也沿襲了這種敞開性的想法,但是她想要看到這個潛在的想法在公共領域裡實現。在這樣的關係中,他們之間的世界必須被燒毀。
對海德格和漢娜來說,海德格所謂林間空地的敞開是此有的內在目的。鄂蘭說:「在行動和說話時,人們揭示自己是誰,主動展現其本質的個人特性,彷彿踏上世界的舞台。也讓美、英、澳、法這幾個傳統盟國之間的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
如立陶宛決定與台灣互設辦事處,更罕見的讓台灣以「台灣代表處」掛牌。就近因來看,澳洲毀約的關鍵在於法國的設計進度緩慢,要求追加大幅預算,交艦日期還不斷延宕,並收回讓澳洲國內廠商參與造艦工程的承諾。目前前進部署到波羅的海與黑海地區的北約部隊中,美軍與英軍是最重要的主力,美國還額外提供了各種經濟援助。因為中國在拉攏歐盟時,選擇從具備影響力的大國著手,給予非常多的商業利益,不止對這些國家開放中國廣大的市場,還在這些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
可是對歐陸國家,如法國、德國與義大利來講,卻沒有辦法切身感受到這樣的威脅。因為外在盟邦,如美國、英國與澳洲,都已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而歐盟內的小國,又改變態度,不再如此顧忌中國。
由於澳洲位於大洋洲上,也是廣義的第一島鏈國家,直接面對中國的壓力,因此對中國的警戒心遠高於歐洲國家。在這種情況下,當美國的態度轉變,希望盟邦一起防範圍堵中國時,這些非歐盟核心國家的選擇,就非常清楚了。在英國退出歐盟後,美、英兩國仍是北約成員國,卻在中國問題上與歐盟漸行漸遠,讓西方傳統盟邦出現裂痕。面對中國施壓,他認為立陶宛的因應或許可以作為未來其他民主國家遭遇類似狀況的守則。
讓法國、德國與義大利等國受到各方的壓力,甚至是國內輿論的批評。其中身處於東歐地區,直接面對俄羅斯軍事壓力的歐盟小國,急需美國與英國的軍事奧援。澳洲積極與美國與英國合作,以強化自己的防禦能力,抗拒中國的影響。最後雙方會在中國問題與軍售案上出現如此的歧見,並不令人特別意外。
而之前還有捷克國會議長排除萬難訪問台灣,近期則有斯洛伐克與波蘭兩國捐贈疫苗給台灣。只是強化歐盟的印太戰略,努力在這場競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又可能傷害歐盟大國們在中國的利益,同時歐盟與印太地區的距離,是難以跨越的地理鴻溝。
而這其實也是歐盟長期來以的問題之一,歐盟的外交政策並沒有辦法滿足每一個成員國,同時歐盟這個政治組織與北約這個軍事組織,互不隸屬,成員亦有所不同,進而導致歐盟與北約出現步調不同的情況。同時這種政策,也可能會引發歐盟內部的分裂。
除此之外,中國與美國的競爭白熱化,美、澳、印、日四國聯合圍堵中國的態勢已經越來越明顯,也讓中國與澳洲的關係陷入緊張。(截自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研討會網 頁) 中央社記者江今葉華盛頓傳真 110年9月18日英國會退出歐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認為外交政策失去自主性,往往受制於法、德等歐陸國家,但彼此的利益並不相同。一方面這些領導歐盟的大國,有極強大的經濟誘因,繼續維持與中國的關係,努力在美、中兩大強權中保持中立。但問題在於,歐盟中的小國,往往難以分享到這些商業利益,中國過去的策略與本身的大小眼,直接或間接地助長了這樣的問題。但這樣做的風險,就是與美、英、澳等國的關係不斷變差,並隨著美、中兩大強權競爭的白熱化,讓歐盟被邊緣化。歐洲的選民是否願意虛擲國力於千里之外的戰略競爭,也有待觀察。
在這樣的情況下,澳洲最後會選擇毀約並不令人意外。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澳洲之前跟法國訂購的12艘短鰭梭魚級(Shortfin Barracuda class)柴電潛艦雖然說法國的憤怒可以理解,不過這也反映出目前歐盟的分裂與危機。
文:王臻明是說在美國、英國與澳洲組成AUKUS聯盟,宣布將展開更多安全合作下,美、英兩國也同時承諾,願意提供核動力潛艦技術給澳洲,導致澳洲決定取消之前跟法國訂購的12艘短鰭梭魚級(Shortfin Barracuda class)柴電潛艦。德國總統梅克爾與法國總統馬克宏,會不顧一切反對與質疑的聲音,與中國簽署「中歐投資協定」,就是一個很明顯例子。
澳洲為了避免新型潛艦的延遲服役,會造成水下戰力的空檔,還考慮讓現有的柯林斯級柴電潛艦進行升級計畫,但這等於平白多出一大筆龐大支出,造成輿論嘩然。澳、法兩國元首進行高峰會時,曾就這個問題進行冗長討論,卻無法取得共識與解決方案。
Photo Credit: 中央社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左上)美東時間17日表示,與台灣的往來是務實作法。英國更在澳洲確定取消與法國的訂單後,立刻宣布啟動新型核動力潛艦的研發計畫。特別是澳洲,這個大英國協國家雖然不是北約成員,但傳統上與北約的軍事合作非常緊密。面對中國快速發展的遠洋艦隊與核動力潛艦,澳洲購買12艘傳統柴電動力潛艦,可能無力因應,這也讓澳洲開始思考採購核動力潛艦的可能性。
法國、德國與義大利等國,會與中國關係如此緊密,原因顯而易見。畢竟這些小國本來就沒有什麼能力爭奪遠方的中國市場,而中國對這些歐盟小國的投資或貿易額度也不高,遠不及美國與英國的重要性。
這讓過去主導歐盟政策方向的大國,如法國、德國與義大利等國,處於尷尬之中。因為除了歐盟的傳統盟邦,如美國、英國、澳洲,認為歐盟大國們垂涎中國市場的利益,不願意團結對抗中國以外,幾個東歐國家,近來也動作頻頻,不顧中國的警告,積極與台灣發展外交關係。
歐盟未來將會陷入抉擇之中但是當她在泰國擔任潛水教練時,不幸遭受同事性侵,不敢開口說出真相的她,因為後續有另外女性同伴也遭侵害,讓琪琪不僅承受自我受創的苦痛,更有著強烈的自責與罪惡感,讓年輕的她,陷入憂鬱、焦慮,甚至想要結束生命。
當他決定回到蘭嶼,蓋自己的房子,在所有人的鼓勵下,他一次次潛下蘭嶼深深的大海中。文:鍾尚宏(台灣海洋文化影展策展人) 在水裡,大家都是自由的。34歲的馬目諾回到部落之後,潛水不只是身體的復健方式,也是他重回部落找回自我、療癒過去生命受挫的儀式。琪琪博許從12歲開始,就學習自由潛水,20歲的她,已經是自由潛水的專業運動員。
十年前海嘯來臨之際,妻子留下「你還好嗎?我想回家」的簡訊,自此二人就天人永隔。台灣海洋文化影展更多資訊,請點臉書粉絲團與IG。
這樣的感受,和看電影一樣,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電影發明之初,認為電影院就像母親的子宮,影迷在黑色的盒子裡,專心看著背後那道光線所投射出的世界,就像胎兒在母親體內,用最大的感官知覺去認識「世界」,還有初生的自己。Photo Credit: 台灣海洋文化影展提供 《311漫漫回家路》劇照 2021台灣海洋文化影展資訊 影展名稱:2021台灣海洋文化影展 時間:9月1日至11月21日 地點:台北、花蓮、台中、高雄、桃園、新北、屏東、新竹、台東、台南十個城市巡迴舉辦,80場次全部免費入場 索票:請上ACCUPASS活動通查詢。
看著他曾經半身不遂的身體,在海流中有如魚兒般的靈活,很難想像這副軀體曾經承受多少身體與心靈的創傷。對於日本災後重建來說,城市與硬體建設可以慢慢復甦,但是對於失去親人的倖存者來說,內心的創傷卻難以療癒。